想卖房买恒生科技谁来给我刹车 大模型理财避坑3

时间:2025-04-12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模型对于普通人的投资行为,到底能起到啥作业?坦白说,我并不觉得大模型能给出足够精准的投资建议,让我闭着眼赚大钱。

  但它似乎在另一个维度上有着独特价值——“泼冷水”。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收益的提升往往不在于做对了什么,而在于避免做错了什么。就像A股市场,如果在2007年或2015年的高点头脑发热杀进去,到现在2025年可能都还没解套。投资中最致命的敌人,往往不是市场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冲动。如果大模型能在这时候跳出来,冷静地分析利弊,帮我们踩一脚刹车,或许就能少踩很多坑。

  很多人对大模型的期待,就像希望它能成为投资中的“无人驾驶”系统——输入几个参数,它就自动帮你选股、择时、赚大钱。可现实是,大模型在信息不全、数据无法动态刷新的局限下,很难胜任这一个角色。市场是活的,充满了随机性和人性博弈,单靠模型预测走势,往往是镜中花、水中月。但如果换个思路,把它当作“刹车系统”呢?这个定位似乎更贴合它的能力,也更能发挥它的价值。

  投资里,普通人最缺的不是技术分析,也不是信息渠道,而是对情绪的掌控。回想A股的几次大起大落,2007年的6124点,2015年的5178点,多少人被“再不买就错过”的氛围推着跳进火坑,结果被套牢数年,甚至账户清零。心理学在这时候比任何硬核指标都重要。大模型的优点是,它不会被市场狂热感染,也不会因为昨天赚了点就得意忘形。它能冷冰冰地拆解你的想法,告诉你逻辑里的漏洞,或者干脆问一句:“这一个故事是不是太美了点?”这不正是我们应该的冷静伙伴吗?

  我开始觉得,大模型的价值,可能不在于给出“完美建议”,而在于当你的刹车系统。投资里少踩几个大坑,长期收益自然就上去了。可惜的是,普通投资者往往意识不到投资心理学的分量。他们更关心“买什么能赚”“明天会不会涨”,而不是“我是否在情绪化决策”。于是,追涨杀跌、羊群效应成了屡踩不爽的坑。

  假设2025年春节后,恒生科技指数大涨,一个多月涨了20%以上。有人认为DeepSeek带动的中国科技股要迎来持续多年的大行情,未来空间巨大。于是他打算卖掉唯一一套房子,改成租房住,把卖房的钱全买中概股,想着赚个两三倍后再买更大的豪宅。我问大模型:这靠谱吗?

  大模型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它先肯定了前提——恒生科技的涨势确实有基本面支撑。2025年春节后的这波行情,DeepSeek的突破是个重要推手。此公司推出的低成本高性能AI模型,不仅提振了市场对中国科技公司的信心,也让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在AI时代的潜力被重新评估。短期看,政策宽松和中美技术竞争的背景,可能还会继续推高行情。机会是有的,这点毋庸置疑。

  但紧接着,它开始“泼冷水”。它提醒我,市场短期涨得快,不等于能持续多年。历史上看,情绪驱动的行情往往伴随着调整甚至大幅回撤。比如2015年的A股杠杆牛市,2020-2021年的新能源热潮,初期涨幅惊人,但后面回调也毫不留情。恒生科技现在的估值虽然不算泡沫,但如果风险溢价快速回落,市场可能进入超买区间,回调风险会显著加大。“未来空间很大”可能是真的,但时间窗口和波动性是普通人容易忽略的。

  更关键的是,它分析了卖房all in的风险。房子是实物资产,有居住和保值功能,而股票是高波动金融实物资产,两者属性天差地别。如果中概股短期持续上涨,赚两三倍当然可能,但市场一旦反转,资金安全就完全暴露。比如,卖房套现200万,全买恒生科技ETF,指数涨到2倍变400万,看似很美。但若遇到2018年那样的中美摩擦加剧,或全球流动性收紧,指数跌30%-50%很常见,400万可能迅速缩水到200万甚至更低。到时候租房生活的压力骤增,连翻身本钱都没了。这不是投资,而是豪赌。

  从心理学角度,它还指出,把全部身家压在一个方向上,非常容易被情绪绑架。市场涨时感觉自己是天才,跌时可能恐慌割肉。一个多月20%的涨幅,就让人兴奋到卖房all in,这恰恰是需要刹车的时候。DeepSeek的题材虽然有长期潜力,但短期炒作成分也不少,很多资金可能是快进快出,散户追高接盘的风险不小。

  大模型给出的建议很务实:如果看好中国科技股,可以拿出一部分可支配资金参与,而不是动用核心资产。房子是生活保障,卖掉后换租房会增加不确定性,万一市场不如预期,生活品质和心理健康状态都会受影响。投资里“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不是空话,哪怕很看好这个方向,也要留退路。比如可以用30%-50%的流动资金买中概股或恒生科技ETF,剩下的钱保留现金或配置低风险资产,既能把握机会,也能扛住波动。

  至于“赚两三倍买豪宅”的目标,它算了一笔账:假设恒生科技指数未来2-3年翻倍(年化20%-25%),需要经济基本面配合,还要避开外部风险。这不是不可能,但肯定不是一条直线。愿意赌多久?能承受多大的回撤?这些都需要冷静思考。

  在依赖大模型“泼冷水”时,我还有个建议:不妨多找几个大模型聊一聊,就像现实中向不同朋友咨询意见。毕竟,每个大模型的回答风格都不一样,视角和侧重点也有差异,综合起来能让你看得更全面。比如,我试着把这道测试题分别抛给了DeepSeek R1和Kimi,它们的反应就很有意思。

  DeepSeek R1的回答像一份专业的市场分析报告,信息量大且逻辑缜密。它从恒生科技的上涨背景讲起,提到经济复苏、政策支持和AI技术突破的推动,还分析了消费电子与科技结合的长期潜力,用数据和案例支撑观点。它提醒了国际资本流动、政策不确定性等风险,对卖房全仓的计划明确反对,建议分散投资,比如通过基金参与或用房产抵押获取部分资金。R1的风格很适合喜欢理性分析的人,但语气偏正式,少了点人情味,也没太多个性化互动。

  Kimi则完全不同,它走的是贴心路线,回答简洁直白。它先肯定了科技股热潮的观察,但迅速把焦点转向卖房计划,强调房子作为生活保障的重要性,提醒股市波动和技术行业的不确定性,反对孤注一掷,建议拿出一部分资金试水。它像朋友间的劝告,容易让人听进去,但缺点是缺少细节和具体建议,对赚几倍买豪宅的目标也没多谈。如果你是想快速明确方向的人,Kimi会更对胃口。

  两者的对比让我感慨:R1胜在全面专业,像个冷静的分析师;Kimi则更接地气,像个关心你的老友。如果能把R1的分析力和Kimi的亲切感结合起来,效果可能更完美。多问几个大模型,就像集齐了不同的智慧,能帮你从不同角度看清问题。

  这道测试题让我认识到,大模型的“刹车系统”功能确实有价值。它不会被市场情绪裹挟,能冷眼旁观你的计划,指出风险和盲点。投资里,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在狂热时忘了风险,在低谷时不敢出手。而大模型,就像一个不带感情的理性伙伴,帮你管住冲动的手和脑子。

  或许,我们大家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在做任何重大投资决策前,都和大模型聊一聊。它不会被市场情绪裹挟,能冷眼旁观你的计划,指出风险和盲点。如果能提供更详细的资料,比如年收入多少、家庭年开支多少、净资产多少,甚至你能承受多大的亏损,大模型“泼冷水”的效果会更精准。比如,你告诉它“我年收入50万,年开支30万,净资产300万,想投200万买恒生科技”,它可能会算一笔账:如果亏50%,你的生活还能不能撑得住?这种定制化的冷静分析,往往能让我们在冲动前多想一步。投资的目的是让生活更好,而不是把自己逼上绝路,大模型的理性视角,正好能帮我们守住这条底线。

  当然,前提是你得愿意听它的“冷水”。如果连和大模型聊聊都嫌麻烦,那就有点“天作孽,人可活;自作孽,不可活”的味道了。市场狂热时,多少人感觉自己是天选之子,结果跳进坑里才发现没人拉得住。如果你狂热到连大模型的刹车都不愿意踩,那可真是没谁能救得了你了——毕竟,AI再聪明,也救不了铁了心要all in的灵魂。你说呢?下次做决定前,要不要先找大模型泼一盆冷水试试?

  聊完这两天大热的 AI 概念股,要聊个恰好相反的话题——自由现金流 ETF。

  当下的 AI 概念股,从财务上是什么特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超高的资本开支,甚至可以说只考虑花钱,不考虑花出去的钱何时赚回来。

  这一点,是从美国的 OpenAI、xAI 到国内的阿里巴巴等都是如此,眼中都是星辰大海,都是 AGI,尤其是在 Deepseek 激活了整个中国的 AI 生态之后。动不动就是一年大几百亿甚至千亿级的投入。著名 AI 大 V 庄明浩最近一个播客很透彻,什么叫AI巨头,看你一年能不能在上面投入百亿级美元,简单粗暴的指标。

  但是,从股票投资角度,大量的资本开支,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高估值下。

  而与这些“星辰大海”另一个极端的,则是被称为“现金牛”的那批,今天要上市的现金流 ETF(159399)追踪的就是这类公司。

  现金流 ETF 之前在《超牛的自由现金流,终于要有 ETF 了》中介绍过,追踪的是富时中国A股自由现金流聚焦指数,一个通过自由现金流比率来筛选个股的指标。

  但是,高股息并不完美,尤其是在 A股,分红是一个亟需提升的上市公司文化,目前追求高分红的,往往是银行、煤炭、公用事业等传统行业。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用股息率作为筛选低估值个股的代理指标,会忽视许多现金流充沛但不乐意大比例派息的上市公司。

  而这正是自由现金流指标的价值所在,不考虑你是否有派息意愿,只要你有源源不断的正向优秀的自由现金流,就相信你是好公司。

  而这一点,在 2022 年之后宏观经济不那么友好的市场环境下,变得格外重要。从下面这张 2014 年至今年 1 月 10 日的走势对比能够正常的看到,自由现金流指数在那么长时间维度下,年化收益在 18-19%,秒杀同期万得全A 不到 7%的水平。

  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这只基金在发行期间就很受关注,实现了 14.31 亿元的发行规模,这在当下,对于一只非宽基也不是科创等热门赛道偏价值的 ETF 产品,其实也算是难得的成绩了。

  我觉得除了因为现金流这个投资理念本身很能打之外,另一个原因也在于这只 ETF 从产品设计开始就有“月月评估分红”机制,可每月做评估,在符合基金分红条件下,可安排收益分配。这样确保“现金流”不仅是一个选股的标准,也能成为持有人现金流的来源。

  根据公告,现金流 ETF(159399)将于今天(2 月 27 日)上市,这种历史业绩不俗的价值流产品,显然属于我这种价值流基民的心头好。所以我打算先建一个底仓,然后再用网格交易的法子,低吸高抛,不断拉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