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卓机床展重磅升级,深耕行业25年的雅卓·宁波机床展将迎来全面品牌升级,涵盖展会的展区整合、买家邀约、视觉体验、新媒体推广等多维创新,助力展会迈向新高度:
作为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展会,雅卓·宁波机床展将通过与国际知名展会、行业组织及地方政府的合作,拓展展会辐射范围与行业影响力。
2025年,我们还将邀请更多权威嘉宾、专家学者进行高端论坛分享,增设多个创新技术论坛及行业交流沙龙,全方面提升行业影响力。
2025雅卓·宁波机床展将进行品牌视觉重塑 ,以更好地传达展会的专业性与前沿创新力。
全新升级的展会LOGO及一系列品牌视觉设计,将展会整体视觉提升至国际化水准,更富科技感和现代感。此外,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进一步强化品牌印象,为参展企业与行业客户提供鲜明的品牌记忆点,有力提升展会的辨识度与渗透力。
本届展会将在买家邀约方面深度升级,通过“重点买家邀约计划” (Target Audience Program, TAP),优化核心买家邀约,匹配参展企业与专业观众的需求。
我们将重点邀请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塑料机械、物流仓储、暖通设备)、金属加工、模具制造、动力传动、家电制造等领域的大型制造企业与行业龙头采购决策者参会,为企业搭建高效的商务交流平台。
同时为核心买家提供定制化参观与服务方案,包括专属接待、商务洽谈专区和VIP通道等,确保优质买家享受极致参展体验。
同步国外领域邀约: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终端制造企业、经销商和代理商,涵盖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金属加工、模具制造、新能源等重点行业。
2025雅卓·宁波机床展将继续调整完善展出内容,涵盖机床装备、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动力传动、机器人应用、工业自动化等关键领域,新增传动系统与电机设备展区,将特别邀约上下游企业参展,为供应链关键节点的采购商与供应商提供优质对接平台。
同时,聚焦高精尖设备与新兴智能制造技术,拓宽产业链深度,打造一站式交流合作平台。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代表人类能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这里面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快速的提升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一致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AI、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涨的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发布——晒晒中国空间站的亮眼“成绩单”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层次地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