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科学研究与人工智能(AI)技术愈加紧密结合的当下,上海正引领这一趋势的发展。2024年11月11日,在科学智能创新论坛上,复旦大学与上智院联合发布了四款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垂直领域大模型,专注于气候科学、药物研发、基因组研究以及生命流体力学等领域。这些新模型的推出,不仅增强了AI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潜力,也为基础科学研究界提供了更为强大的工具。
AI与基础科学的融合正在形成一股新的科研热潮,尤其是在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颁发给了相关的AI研究后,全世界内对于AI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讨论。科学智能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将AI技术平衡地应用于科学研究——这包括将AI应用于具体科研活动(即AI for Science),也包括如何借助领域知识来优化与提升AI算法(即Science for AI)。
在此次论坛上发布的首款模型——Pla,标志着中国在气候科学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模型致力于解决复杂气候问题,将极大地赋能气候研究人员及政策制定者,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此外,复旦大学与上智院联合开发的“女娲”系列模型,正在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蛋白质与抗体药物开发方面,助力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研究。
基因导航大模型则结合了图神经网络与调控关系知识图谱,明显提升了基因调控预测的准确率。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该模型能够为精准医疗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提供关键支持,未来将通过开放基因调控关系图谱和预测接口,为学术和产业界提供服务。与此同时,生命流体力学模型以全球最大的器官流体力学数据库为基础,可明显提升流体模拟的效率,助力研究脑动脉的血流和相关疾病机制。
论坛上还发布了“科学智能前沿观察”,总结了科学智能领域十大前沿研究方向。这些方向不仅涵盖了AI for Science与Science for AI的结合,还探讨了如何融入先验知识的AI模型,以及在科学研究中的多智能体建模与可解释AI等新架构。上智院院长漆远教授提到,未来AI将在科学研究中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极大提升科研效率与能力边界。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AI产业正处于快速地发展之中。据悉,截至2023年,上海的AI产业规模已超38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348家,产业从业人员达25万。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的AI大模型备案数量也表现突出,共有34款大模型,这中间还包括被称为伏羲、女娲、白玉兰等有代表性的模型。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表示,当前AI大模型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强大的算力、优质的算法和丰富的语料;而上海在这三方面都在积极布局,已建立多个大规模算力集群,并创建了上海市语料平台公司,同时不断推动AI技术在基础科学与产业应用方面的融合。
展望未来,AI与基础科学研究的结合有望在多个领域带来重大突破,推动我们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及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而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机遇,同时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启发,激励我们在科学技术进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总的来看,AI技术在科研中的融合应用不仅将加速科学发现,还将为我们开拓全新的知识领域,打造更高效的科研生态。面对这一充满希望的未来,科研工作者与产业界均应热情参加,利用先进的AI工具,如简单AI,大力推动各自领域的发展,同时促进科学与技术的深度结合。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