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类塑胶模具是一种用来生产电脑VGA接口用的塑料连接器的塑胶模具,而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类塑胶模具主要由注塑口、输气接口、下模具、凹模、弧形凸模、方形凸模和上模具这七个部分所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连接器类塑胶模具的种类慢慢的变多,对于连接器类塑胶模具需求越来越高。
而现在使用的连接器类塑胶模具还多多少少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现在使用的连接器类塑胶模具大多没有设置自动取样装置,不能够自动化的将生产的产品取出来,有的没有采用卡扣和固定螺栓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上模具和下模具连接的不够紧密,使得生产产品没办法使用,使得生产的产品的良率大幅度的降低,不足以满足使用的需要,所以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的存在,现在有必要进行相关设备的创新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类塑胶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在使用的连接器类塑胶模具大多没有设置自动取样装置,不能够自动化的将生产的产品取出来,有的没有采用卡扣和固定螺栓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上模具和下模具连接的不够紧密,使得生产产品没办法使用,使得生产的产品的良率大幅度的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类塑胶模具,包括卡扣、注塑口、固定孔、出气口、凸柱、弧形凸模、卡槽和连接器,所述卡扣通过转轴与下模具相连接,且下模具上设置有底模固定孔,所述注塑口通过输塑管与凹模相连接,且凹模通过插孔与底板相连接,所述固定孔与下模具相连接,且其与固定螺栓相连接,所述出气口与导气管内部相连接通,且导气管与输气接口内部相连通,所述凸柱与凹孔镶嵌连接,且凹孔与上模具相连接,所述弧形凸模与凹模相连接,且其与方形凸模相连接,所述卡槽与卡扣相连接,且其与上模具相连接,所述连接器与上模具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连接器类塑胶模具,结合现在使用的连接器类塑胶模具进行创新设计,本连接器类塑胶模具在下模具的凹模中设置有底板,且底板与出气孔相连通,使得产品生产好之后再加压的气体作用下使得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动取出,使得生产的效率更加高,而且还采用了卡扣和固定螺栓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上模具和下模具连接的更加的紧密,使得生产的产品的良率更高。
图中:1、转轴,2、卡扣,3、注塑口,4、固定孔,5、出气口,6、下模具,7、导气管,8、输气接口,9、凸柱,10、底模固定孔,11、插孔,12、底板,13、凹模,14、输塑管,15、弧形凸模,16、卡槽,17、固定螺栓,18、方形凸模,19、上模具,20、凹孔,21、连接器。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连接器类塑胶模具,包括转轴1、卡扣2、注塑口3、固定孔4、出气口5、下模具6、导气管7、输气接口8、凸柱9、底模固定孔10、插孔11、底板12、凹模13、输塑管14、弧形凸模15、卡槽16、固定螺栓17、方形凸模18、上模具19、凹孔20和连接器21,卡扣2通过转轴1与下模具6相连接,且下模具6上设置有底模固定孔10,卡扣2绕下模具6旋转的角度范围为0-90°,转轴1在下模具6的四角各设置有一个,注塑口3通过输塑管14与凹模13相连接,且凹模13通过插孔11与底板12相连接,底板12通过四个通过插孔11与凹模13相连接,且其为可拆卸结构,底板12与出气口5紧密相连,且每个导气管7上设置有四个出气口5,注塑口3在下模具6和上模具19上各设置有四个,固定孔4与下模具6相连接,且其与固定螺栓17相连接,出气口5与导气管7内部相连接通,且导气管7与输气接口8内部相连通,凸柱9与凹孔20镶嵌连接,且凹孔20与上模具19相连接,弧形凸模15与凹模13相连接,且其与方形凸模18相连接,弧形凸模15比凹模13高2mm,且其侧面呈半圆形,卡槽16与卡扣2相连接,且其与上模具19相连接,连接器21与上模具19相连接。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连接器类塑胶模具之前,需要对整个连接器类塑胶模具进行简单的结构了解,首先通过底模固定孔10将下模具6固定好,然后通过连接器21将上模具19与驱动装置连接好,然后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使得上模具19和下模具6通过固定螺栓17和卡扣2相连接,连接好之后将注塑口3和输气接口8与对应的装置相连接,然后启动注塑机使得熔融状态的塑料通过输塑管14进入凹模13内,在凹模13、弧形凸模15和方形凸模18的作用下使得熔融态的塑料迅速成型,通过冷却之后,启动驱动装置打开上模具19,然后启动空气压缩机使得高压气体通过出气口5将底板12冲起,从而将产品冲出,这就是整个连接器类塑胶模具的工作过程。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做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